动力电池穿刺实验可作为测试其机械安全性能的重要手段,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穿刺引起的电池热失控方面,对电池内部结构的影响却极少被讨论,而内部结构对于电动汽车和电池的安全设计和事故分析尤为重要。
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马天翼博士及其研究团队,利用三英精密的X射线显微CT设备,实现了对穿孔后18650NCM电池内部结构的无损检测,同时结合力学分析和仿真研究了穿刺速度对电池内部结构的影响。文章发表在Elsevier期刊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上。
三英精密的nanoVoxel-4000系列属于高功率显微CT系统,采用高电压开放式微焦点射线源和高灵敏度探测器,该系统可实现对密度较大的金属样品内部结构的高清晰度成像。文章中依托CT扫描图像,再结合SEM扫描及XRD成分分析,实现了在穿刺实验中,对18650NCM电池内部结构和电极材料演变的观测。
Fig.1. (a)NCM电池充放电形式;(b)~(d)穿刺速度分别为0.1mm/s、10mm/s及100mm/s时,电池电压和温度的变化,结果表明,穿刺速度的增大加速了电池的热失控。
Fig.2.穿刺后电池内部结构的CT图像:(a)~(d)为穿刺电池3D、XZ方向、YZ方向及XY方向的CT图像;(e)~(p)分别在穿速为0.1mm/s、10mm/s、100mm/s时,电池3D、XZ方向、YZ方向及XY方向的CT图像:从XZ、YZ方向看,钢针会把周围的电极推向穿刺的方向,从XY方向看,穿速越快,电极的变形程度越大。
Fig.3. (a)穿刺示意图:最外侧黑色圈为电池外壳,深紫色圈为正极极片,浅紫色圈为负极极片,浅绿色为钢针;(b)~(d)穿速不同时,钢针所受的力随时间的变化。
Fig.4.钢针穿刺前后,电池内部结构的比较:(a)穿刺实验前:CT图像明暗度是由材料的密度决定的,亮度越大,密度越大,低亮度区域表示负极材料和铝集流体,高亮度区域表示正极材料和铜集流体,电池内部最暗区域表示电池的中空部分;(b)穿刺实验后:由于穿刺和热失控引起电池内部结构损伤,空心部分体积增大。
Fig.5.钢针穿刺前后,电池的形态研究:(a)剥离钢壳后的电池电极;(b)电极材料(黑色粉末)的扫描电镜(SEM)图像;(c)~(f) C、Co、Mn和Ni元素的能谱分析(EDS); (g)电极材料的X射线衍射(XRD)图像。
通过CT检测,马天翼博士等人还发现,穿刺速度会对电池产生两方面的影响:一是,钢针穿透隔膜,导致电池的负极和正极接触,形成内部短路,短路释放大量的热使电池过热,从而致使电池内部呈现云雾状;二是,钢针的穿刺造成内部结构的变形,主要集中在电池的中心部位。
高分辨率显微CT实现了电池内部结构的三维可视化,解决了因拆卸等原因造成的内部结构二次损伤等难题,完美清晰地展示出电池内部的真实情况,一直以来,三英精密致力于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,今后也将继续为各行各业工作人员提供更加有力的助力!
致谢:感谢马天翼博士对本文的修改和指导!
目前对18650锂电池横截面全视野的CT扫描,可以获得下图所示的清晰程度: